专业课中西哲学史复习:管子
政治思想:“礼”“法”并施← 本原论:精气说 →认识论:贵道因
《管子》一书为战国中后期各家的言论汇编,《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较为重要,从内容上看,《管子》四篇继承、批判、改造了老子的哲学体系,对荀子、韩非子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社会政治思想
1、“礼”是顺乎人的情欲并用来表明等级身份差别的规范。
“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
2、“法”是人们共同遵守而带有强制性的规范,法通过刑罚来统一人们的言行,任优人都受法的约束,法原于君主的权势,君主的权势源于“无为”。
“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戮禁诛以一之也。”
“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
“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
3、统治方法:“心术”即去除私欲,去除巧智和故意造作,按天下的实际情况治理天下。
“恬愉无为,去智与故。”
“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
二、本原论
1、“精”是一种物质——最精细的“气”;“道”也是一种物质——最精细的“精气”;“精气”与较粗糙的“形气”相合而生人与万物。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几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和及生,不和不生。”
“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2、“道”无形无声、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运而难极也。”
“谋乎莫闻其音,率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卒率乎其如可与乎。”
3、“道”与“德”不能截然分开,“德”“道”结合形成具体的物这物的属性,“道”因而周流万物,是万物统一的根源。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
“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低趋,故启蒙流万物而不变。”
4、“道”居住到人的形体中,就产生人的精神、智慧。
“气道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三、认识论
1、特别强调认识主体的修养对认识的重要性,注意到认识必须与客体相符合:“名”“实”一致,坚持“实”是第一性。
“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
“上圣之人,口无虚习也,手无虚指也,物至而命之。”
“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
2、认识主体由思维器官——“心”及感觉器官——“九窍”共同构成,思维器官统率感觉器官:思维器官把握总的规律,感觉器官按照一定的规律行动。
3、认识主体的修养内容:“因”、“虚”、“一”、“静”。
A、“因”:去除主观成见,以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这是《管子》四篇中认识论中的根本原则。
“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
“因也者,无益、无损也。”
B、“虚”:由“因”的原则出发,不用主观成见去妨碍将要认识的事物的客观性。(与老子不同)。
“虚者,无藏也。”
“虚其欲,神将入舍。”
“物至而应,过则舍矣。舍者,言复所于虚也。”
C、“一”:即指不偏不倚,对万物同等看待,没有偏见,又指专心致志地集中在一个事物上。
“耳目不淫,心无他闻,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D、“静”:事物未到来之前,无为寡欲,以察知事物的法则,在事物到来时,自然与物相感应。
“静心而待之,物至而名之。”
“去欲则寡,寡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矣。”
E“道贵因”的认识原则及其内部关系:
“因”、“虚”、“一”、“静”四者是相互联系的,“因”“虚”、“一”、“静”的统率,是要做到用“因”的原则去认识事物,必须保持心的“虚”、“一”、“静”,懂得了“道贵因”的道理,才能做到心的“虚”、“一”、“静”。即“道贵因”的认识原则:在认识事物时,去除主观成份,在接触事物前,头脑清明冷静,在接触事物之后,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
“感而后应,非反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闭,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亦。故道贵因。”
4、评:
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观;
继承老子思想提出感而后应、缘理而动、舍己而以物为法、无损无益等观点。
2025考研人数达38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6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上一篇:专业课中西哲学史复习:庄子的哲学
下一篇:专业课中西哲学史复习:惠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