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海天考研最后绝密五道题第一题

2013/12/31 11:04:57 来源: 海天考研
分享:

  重点1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特别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分析历史观的具体问题(社会是什么、社会怎么样;人是什么、人怎么样)

  内容总结:一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两大基本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三个更替关系:(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3)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六个动力作用:(1)基本矛盾;(2)生产力;(3)阶级斗争:(4)社会革命;(5)社会改革;(6)科学技术。三个人的问题:(1)人的本质;(2)人民群众的作用;(3)历史人物的作用。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 在理论上,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这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马克思明确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正是根据上述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正确阐释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正当性问题;正确评价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种社会集团的理论、主张等,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当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例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改革)

  4.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第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二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其中,经济条件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强调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例如:(1)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2)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025考研人数达38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6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中间广告图.jpg

活动专题